落下闳

词语解释

落下闳,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。生卒年不详,活动在公元前100年前后。字长公,巴郡阆中(今四川阆中)人。汉武帝元封年间(公元前110~前104年)为了改革历法,征聘天文学家,经同乡谯隆推荐,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。他和邓平、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,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。详细解释 简介 姓落下,名闳,字长公,西汉巴郡阆中(今四川省阆中市)人。以历算和天文学的杰出成就著称于世,为中国最早的历算学家。创制“太初历”,于西汉元封七年(公元前104年)冬至正式颁行,把当年改为太初元年,共施行189年,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良历法。在改创新历的全部过程中,他承担了天文观测仪器的改制和天象观察、巨额数据的整理推算等主要工作,创制了天文观测仪,即著名的“落下闳浑仪”。该仪器,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宇宙观──“浑天说”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,成为当时关于宇宙结构的先进学说。 他在实测的基础上,考订历代重大的天文数据,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,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,即《太初历》一年的开始,依照春、夏、秋、冬顺序,至冬季阴历十二月底为岁终,使农事与四季的顺序相吻合,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。其次改革了置闰方法,使节令、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。《太初历》采用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,中国的阴历一直沿用至今。他通过巨大天文数据测定,在天文学史上首次准确推算出135月的日、月食周期,即“朔望之会”,认为135个朔望月中,至少有23次日食,根据这个周期,人类可以对日、月食进行预报,并可校正阴历朔望。汉武帝采用新历,于元封七年(公元前104年)颁行,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,新历因而被称为《太初历》。汉武帝请落下闳担任侍中(顾问),他辞而未受。 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,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,在中国用了两千年。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(赤经差),一直用到唐开元十三年(公元725年),才由一行重新测过。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,以135个月为“朔望之会”,即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。他知道《太初历》存在缺点:所用回归年数值(356.2502日)太大,有预见地指出“后八百年,此历差一日,当有圣人定之。”(事实上,每125年即差一日,到公元85年就实行改历。)

词语分字解释

  • (là luò lào)

    là(ㄌㄚˋ)

    (一)、丢下,遗漏:丢三落四。落了一个字。

  • (xià)

    xià(ㄒ一ㄚˋ)

    (一)、位置在低处的,与“上”相对:下层。下款。

    (二)、等级低的:下级。下品。下乘(佛教用语,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)。下里巴人(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,常与“阳春白雪”对举)。

    (三)、方面,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

    (四)、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卷。下次。下限。

    (五)、由高处往低处,降落:下山。下车。下马。下达。

    (六)、使降落:下半旗。下棋。

    (七)、进入:下海。

    (八)、投送:下书。

    (九)、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:下班。下课。

    (十)、谦辞:在下。下官。

    (十一)、颁布:下令。

    (十二)、攻克:攻下。

    (十三)、卸掉:下货。把他的枪下了。

    (十四)、用,投入精力:下工夫。

    (十五)、退让:争执不下。

    (十六)、做出判断:下结论。

    (十七)、量词,指动作次数:打三下。

    (十八)、用在名词后边(①表示在里面,如“心下”、“言下”;②表示当某个时节,如“节下”、“年下”)。

    (十九)、用在动词后边(①表示关系,如“教导下”、“培养下”;②表示完成或结果,如“打下基础”;③与“来”、“去”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,如“走下去”、“停下来”)。

    (二十)、少于:不下二百人。

    (二十一)、动物生产:鸡下蛋。

  • (hóng)

    闳(閎) hóng(ㄏㄨㄥˊ)

    (一)、巷门。

    (二)、宏大:闳大广博。闳言崇议(指议论宏远)。

    (三)、姓。

落下闳相关词语(所含汉字: )

落下闳相关成语(所含汉字: )

落下闳其他相关

按拼音查词语

ABCDEFGHJKLMNOPQRSTWXYZ
©2024 小娃子  版权所有  小娃子 育儿生活实用查询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