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谓朝着一个目标或一个方向。
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并敌一向,千里杀将。” 晋 钟会 《檄蜀文》:“蓄力待时,併兵一向。”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种红兰花梔子》:“贮出淳汁,著大盆中,以杖一向搅,勿左右迴转,三百餘匝。”
(二)、一直。
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二○:“今人读书,多是从头一向看到尾。”
(三)、犹一味,一意。
唐 白居易 《昭君怨》诗:“自是君恩薄如纸,不须一向恨丹青。” 宋 范仲淹 《与中舍二子三监簿四太祝》:“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,莫营私利。” 金 董解元 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 张生 见了,五魂消无主……一向痴迷,不道其间是谁住处。”
(四)、一片;一派。
唐 温庭筠 《溪上行》诗:“风翻荷叶一向白;雨湿蓼花千穗红。” 宋 杨万里 《晓行东园》诗:“霜后前林一向疏,丹枫落尽况黄梧!”
(五)、霎时;片刻。
《敦煌变文集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》:“ 目连 一向至天庭,耳里唯闻鼓乐声。” 周立波 《盖满爹》:“过了一向,他的气消了。”
(六)、指已过去的一段时间。
唐 王维 《燕子龛禅师》诗:“一向石门里,任君春草深。” 宋 秦观 《促拍满路花》词:“未知安否?一向无消息。” 元 无名氏 《鸳鸯被》第三折:“我一向出去游学,将近二十年不曾回家。” 丁西林 《一只马蜂》:“我们也知道你医院里事情很忙,所以一向不常请你出来。”
一向,指从来、一直;同一趋向;一段时间。见《孙子·九地》:“并敌一向,千里杀将。”
一 yī(一)
(一)、数名,最小的正整数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壹”代)。
(二)、纯;专:专一。一心一意。
(三)、全;满:一生。一地水。
(四)、相同:一样。颜色不一。
(五)、另外的:蟋蟀一名促织。
(六)、表示动作短暂,或是一次,或具试探性:算一算。试一试。
(七)、乃;竞:一至于此。
(八)、部分联成整体:统一。整齐划一。
(九)、或者:一胜一负。
(十)、初次:一见如故。
(十一)、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“7”。
向(嚮) xiàng(ㄒ一ㄤˋ)
(一)、对着,朝着,与“背”相对:向背( bèi )。向北。
(二)、目标,意志所趋:志向。方向。
(三)、偏袒,袒护:偏向。
(四)、近,临:向晚。秋天漠漠向昏黑。
(五)、从前:向日。向者。
(六)、从开始到现在:向例。一向。
(七)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