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二共识

词语解释

九二共识 -介绍 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“一个中国”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。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“一个中国,各自表述”与“交流、对话、搁置争议”。简单来说,双方对于一个中国认知为:中国大陆方面,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;台湾方面,一个中华民国;但都互相承认对方为政治实体,并愿意搁置主权争议,以进行交流。该次会谈是由台湾方面的“海峡交流基金会”(以下简称“海基会”)代表中华民国行政院大陆委员会,中国大陆方面的“海峡两岸关系协会”(以下简称“海协会”)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,于1992年10月在香港举行。 形成过程 汪辜会谈 虽然台湾当局在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同时坚守“不接触、不谈判、不妥协”的所谓“三不政策”底线,并称“只有中共彻底放弃马列主义,认同三民主义后,两岸官方才有接触的可能”。然而,历史的发展并不会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,“官民分离”只是台湾当局的一厢情愿。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日益增加,两岸接触势所难免。自1986年香港“两航谈判”至今,两岸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各种形式事务性、功能性商谈。 “两航谈判” 自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台后,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是在1986年5月。这是一起因偶发事件引发的两岸谈判,台湾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。 1986年5月3日下午3时10分,一架编号“B-198”的台湾“中华航空公司”波音747货机,在飞越原定降落的香港启德机场后,突然偏离航线,朝北飞行,稍后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,机长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,同行的另两名机械师要求回台,机上共有货物22万磅。事件发生当天,中国民航致电台湾“华航”,请其尽迅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、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。 面对这一突发的事件,台湾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。按照“三不政策”,就不能与中共谈

词语分字解释

  • (jiǔ)

    jiǔ(ㄐ一ㄡˇ)

    (一)、数目,八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玖”代):九归。

    (二)、泛指多次或多数:九死一生。九霄云外。

  • (èr)

    èr(ㄦˋ)

    (一)、数名:一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贰”代)。

    (二)、双,比:独一无二。

    (三)、两样,别的:二话。不二价。

  • (gòng gōng)

    gòng(ㄍㄨㄥˋ)

    (一)、相同,一样:共性。共同。同甘共苦。

    (二)、彼此都具有、使用或承受:患难与共。休戚与共。

    (三)、一起,一齐:共鸣。共勉。共议。共处( chǔ )。

    (四)、总计,合计:共计。总共。

    (五)、与,和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

    (六)、“共產党”的简称。

  • (shí zhì)

    识(識) shí(ㄕˊ)

    (一)、知道,认得,能辨别:识辨。识破。识相( xiàng )。识途老马。

    (二)、所知道的道理:知识。常识。

    (三)、辨别是非的能力:见识。远见卓识。

九二共识相关词语(所含汉字: )

九二共识相关成语(所含汉字: )

九二共识其他相关

按拼音查词语

ABCDEFGHJKLMNOPQRSTWXYZ
©2024 小娃子  版权所有  小娃子 育儿生活实用查询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