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古代京城四面各有三座城门,总计有十二门。
《周礼·考工记·匠人》“旁三门” 汉 郑玄 注:“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。” 贾公彦 疏:“子丑寅卯等十二辰为子,故王城面各三门,以通十二子也。”《后汉书·百官志四》:“ 雒阳 城十二门。”《三辅黄图·都城十二门》:“《三辅决录》曰:‘ 长安 城,面三门,四面十二门,皆通达九逵,以相经纬,衢路平正,可并列车轨。’” 唐 李贺 《李凭箜篌引》:“十二门前融冷光,二十三丝动紫皇。”此指 长安 。
十 shí(ㄕˊ)
(一)、数名,九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拾”代)。
(二)、表示多、久:十室九空。
(三)、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成。
二 èr(ㄦˋ)
(一)、数名:一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贰”代)。
(二)、双,比:独一无二。
(三)、两样,别的:二话。不二价。
门(門) mén(ㄇㄣˊ)
(一)、建筑物的出入口,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:门儿。门口。开门见山。
(二)、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:电门。
(三)、途径,诀窍:门径。门道儿。
(四)、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,现亦指一般的家庭:门第。门风。门婿。长( zhǎng )门长子。
(五)、事物的分类:分门别类。
(六)、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:教门。门徒。
(七)、量词:一门大炮。
(八)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