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迁都论
词语解释
2006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,沙尘暴来势凶猛,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,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。不久,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网上发出酝酿已久的“迁都建议书”,并上书中央、全国人大和国务院。 起源发展 迁都之说源于1980年,此后将近30年,每一次环境事件都会引发民间对于迁都的猜想。 2007年的11月份,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撰文称,中国应认真考虑“迁都”,“如果北京继续充当首都, 北京 不仅对整个国家发展构成了额外的负担,城市自身也走入了死胡同。”梅新育说。 2010年12月13日,上海学者沈晗耀表示:要解决北京集中爆发的城市病,迁都是最好的选择,并提出未来的新首都应选在湖南岳阳或河南信阳。有人将其表述称之为“迁都治堵”,认为不论将首都迁往何处,都会是再造一个“北京城”,对于治堵本身并非治本的良药。 12月15日,沈晗耀告诉《郑州晚报》记者,媒体“曲解”了他迁都的本意,他的设想是在中部与西部、南方和北方连接处的枢纽地区建设“新首都”,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“政策拉力”,以此根本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失衡的状况。治疗北京日益严重的城市病,只是迁都后的一个“副作用”。 环境因素 洛阳 在北京“十二五”规划建议中,卫星城、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,被重点提及,这让人对於“迁都”的猜想再次萌发。有建议者称,就算不“迁都”,将一些部委的办公地点搬到通州或者北京附近的燕郊也是一个选项。 北京媒体披露,早年间通州区预留的中央行政用地,目前还是一块空地。而在通州新城计划出台之时,通州区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,考虑到中心城区行政功能可能向外扩展至新城,通州新城将专门预留用地,为中心城区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外迁作好准备。关于迁都激发的争议,依旧在热议,以至已有“热心人士”劈头评论辩论新首都若何定名。 有人说,中国已有北京、南京、东京和西京,唯独没有“中京”,新首都能够定名“中京”。也有人说,能够采用一个能够影响世界、被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或思想做名,比如“孔子城”、“墨子城”…… 文化迁都 今天的中国,有着发展文化的极佳机遇,同时面临着多种问题,尤其我国的全民文化创新活力长期不足,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强,影响了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推进。中共十七大报告专门提到“当今时代,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、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
词语分字解释
- 中(zhōng zhòng)
中 zhōng(ㄓㄨㄥ)
(一)、和四方、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:中心。当( dàng )中。中原。中华。
(二)、在一定范围内,里面:暗中。房中。中饱。
(三)、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辍(中途停止进行)。中等。中流砥柱。
(四)、表示动作正在进行:在研究中。
(五)、特指“中国”:中式。中文。
(六)、适于,合于:中看。
- 国(guó)
国(國) guó(ㄍㄨㄛˊ)
(一)、有土地、人民、主权的政体(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):国家。国土。国体(a.国家的性质;b.国家的体面)。国号。国度(指国家)。国策。国情。国法。国力。国防。国威。国宝(a.国家的宝物;b.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)。国格。国魂。国是(国家大计,如“共商国国”)。
(二)、特指中国的:国产。国货。国粹。国乐( yuè ㄩㄝˋ )。国药。
(三)、姓。
- 迁(qiān)
迁(遷) qiān(ㄑ一ㄢ)
(一)、机关、住所等另换地点:迁居。迁移。迁徙。
(二)、变动,转变:变迁。迁就(改变自己的意见,凑合别人)。迁延(拖延)。迁怒。事过境迁。
(三)、贬谪,放逐:迁谪(贬官远地)。迁客(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)。
(四)、古代称调动官职,一般指升职:升迁。
- 都(dū dōu)
都 dū(ㄉㄨ)
(一)、大都市:都市。都会。通都大邑。
(二)、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,京城:首都。国都。京都。建都。
(三)、美好:“雍容闲雅,甚都”。都丽。都雅。
(四)、总:都为一集。
(五)、居:“都卿相之位”。
(六)、古代称头目、首领。
(七)、姓。
- 论(lùn lún)
论(論) lùn(ㄌㄨㄣˋ)
(一)、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:论断。论点。论辩。论据。论者。议论。讨论。辩论。
(二)、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、理论和言论:理论。舆论。专论。社论。
(三)、学说,有系统的主张:系统论。
(四)、看待:一概而论。
(五)、衡量,评定:论罪。论功行赏。
(六)、按照:论件。论资排辈。
(七)、姓。
中国迁都论相关词语(所含汉字:中 、国 、迁 、都 、论 )
中国迁都论相关成语(所含汉字:中 、国 、迁 、都 、论 )
中国迁都论其他相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