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公舞
词语解释
流传于中国南方壮、毛南、仫佬、侗、瑶等少数民族中的祭祀舞蹈。与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仪式有渊源关系,直至近现代,虽已转变为半娱乐性的文娱活动,但形式上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中巫术的某些基本特征,其中以壮族的师公舞最具有代表性。 简介 师公舞是南宁一带很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,它源于原始巫舞,是一种古老的宗教祭视舞蹈,原属道教的梅山教派,也是古代“尸”“傩”舞在南宁的发展。南宁是师公舞流行地区之一。常以平话伴唱,故又称“平话师公”,师公乐舞有外坛和内坛之分。内坛师公多与道公结合,有文、武两科,主要用于唱赞神圣、祖庙、土地等祭祀活动,有“鲁班架桥舞”、“功曹舞”、“打草舞”,还有落走渡朝、金花、银花仙女舞等。外坛师公舞多反映农民劳动生产的过程。有“雷舞”,反映当地祝愿与寄托一年风调雨顺,农事顺利,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的美好生活的愿望。还有“使牛舞”,男、女“打草舞”及歌舞、戏剧综合的“八娘过渡”、“送鸡米”等等。道公即道教门徒,他们尊张道陵为天师,南宁道公自称梅山派,各自为体,自愿组合,大抵是一个小范围(几个村)结成一班,每班五至七人,其中有一个道公头或师父,其活动也多限于较小的范围内,形成一个小型的、不大稳定的宗教团体。有道事时就集中做道,无道事时则各自在家人事生产劳动。道公有道经,多用古壮字和汉字写成,世代相传。其经为七言和五言上下句排歌式,腰脚韵,多用方言土语诵唱。 它有南北之分,南派舞蹈性强,除有念唱外,穿插大量单 、双人和集体舞 ,如罗伞舞 、明灯舞 、筛米舞、法器舞等 。结束时由伴奏 、伴唱和舞 蹈 的师公们一起舞蹈,名为踩罡。北派师公舞以演说诸神故事为主,有较规范完整的套路、程式,表演时戴面具,扮演不同神祗。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,每位神都即兴跳一段舞表示降临,然后演唱该神的故事,唱完再跳一段舞,直至所有神都进行一遍。这些神有的是传说中的英雄,有的则是自然神,如日、月、星、云、雨等。 渊源 原是祭神、祭祖、作斋、打蘸以驱邪祈福等活动中,由师公(巫师)戴木制雕刻或纸制彩绘面具表演的宗教性舞蹈,后演变为娱乐性的表演形式。该舞用不同的面具造型,表示自然界的各种神灵、本民族神祗以及道教中的神仙人物,并有与之相应的舞蹈,以表现该神的神威、圣迹。 表现形式 各民族对师公舞有不同的叫法,表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。 壮族 叫“跳岭头”“调筛”,舞蹈内容有“四帅”“五雷”“莫一大王”,以及表
词语分字解释
- 师(shī)
师(師) shī(ㄕ)
(一)、教人的人:老师。导师。师傅。师生。师徒。师德。良师益友。好( hào )为人师。
(二)、擅长某种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医师。技师。
(三)、效法:师法古人。
(四)、榜样:师范。
(五)、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师弟。师妹。
(六)、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:法师。禅师。
(七)、军队:会师。出师。
(八)、军队的编制单位,团或旅的上一级:师长。师座。
(九)、一国的首都:京师。
(十)、姓。
- 公(gōng)
公 gōng(ㄍㄨㄥ)
(一)、正直无私,为大家利益:公正。公心。大公无私。
(二)、共同的,大家承认的:公理。公式。公海。公制。
(三)、国家,社会,大众:公共。公安(社会整体的治安)。公众。公民。公论(公众的评论)。
(四)、让大家知道:公开。公报。公然。
(五)、封建制度最高爵位:三公(中国周代指“太师”、“太傅”、“太保”;西汉指“大司徒”、“大司马”、“大司空”)。公子。公主。
(六)、敬辞,尊称男子:海公。包公。诸公(各位)。
(七)、雄性的:公母。公畜。
(八)、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:公公。外公(外祖父)。
(九)、姓。
- 舞(wǔ)
舞 wǔ(ㄨˇ)
(一)、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:舞蹈。舞技。舞姿。舞会。舞剑。舞女。舞曲。舞台。
(二)、耍弄:舞弊。舞文弄墨。
师公舞相关词语(所含汉字:师 、公 、舞 )
师公舞相关成语(所含汉字:师 、公 、舞 )
师公舞其他相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