谅山战役
词语解释
谅山战役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组成部分。 简介 谅山,位于直面中国广西的越南北部,北距中越边境18公里,南距越南首都河内130公里。谅山以北,是层峦起伏、丛林密布的越北山地;谅山以南,是稻田纵横、水网密布的北部平原。有公路、铁路纵贯谅山,北可达中越边境,南则直通河内。因此,谅山不仅是越北的交通枢纽,更是首都河内的屏障门户。谅山市周围被扣马山、巴外山等山岭及一系列高地所环抱,地形十分险峻;市区则分为南北两部,以横穿而过的奇穷河分界。如果要在越北用兵,谅山正是锁钥之地。守住它,可将来敌挡在越北山地;拿下它,便一马平川,直取河内。自古以来,中原王朝南取交趾,此处是必经之地,然后传檄可定。公元1979年2月,谅山又陷入一片血火战场。 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广西战区,以拿下谅山为既定目标。自2月17日开战以来,东线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迭经苦战,穿插东溪,会攻高平,缠斗同登,虽付出了重大牺牲,但攻坚必克,至2月25日,已形成威逼谅山之势。 背景 从整个战局来说,越军在越北的正规军加地方团、省队、公安屯有10万多人,并不算少,火力配置也很优越。而越北山地险峻复杂,公路也不多,易于防守。越军也熟悉解放军的穿插战略,对于以点带面的防御战法也应有所心得。然而越军还是犯了极大的战术错误,这就是消极防守,孤立地靠各个战略点迟滞解放军的进攻,而没有及时调动机动兵团进行反击以填补战线漏洞。结果在解放军的传统穿插战法之下,越军的防御体系被割裂,一点突破,即被合围。各个战略支撑点互不相援,只好各自为战。经解放军的优势兵力火力打击,这些支撑点只能是坐待而亡。而主要支撑点一失,越军的后续部队则再次面临解放军的穿插分割,造成恶性循环。总的来说,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,株守孤城而不是大步进退,是越军的致命伤。 经过10天的大战,越北重地高平、老街、柑塘、同登已被中国军队攻占,一线越军345师和346师遭到沉重打击。西线中国13军已进至沙巴,准备围歼进退不定的越军王牌316A师;东线中国55军则乘大胜同登之势,凶猛地压向谅山。 守卫谅山的是隶属河内第一军区的越南人民军第3师。这支部队又称为"金星师",1965年9月组建于越南南方,其名取"南方的一颗金星",象征胜利之意,为南方对美军作战的主力师。在越军中,除组建于五十年代抗法救国战争中的312、316、304、308等历史最悠久的头等师外,便数这个第3师了。第3师下辖2团、
词语分字解释
- 谅(liàng)
谅(諒) liàng(ㄌ一ㄤˋ)
(一)、宽恕:谅解( jiě )。谅察。体谅。见谅。原谅。
(二)、信实:谅直(诚信正直)。
(三)、推想:谅必。谅已上车。
(四)、固执,坚持成见。
- 山(shān)
山 shān(ㄕㄢ)
(一)、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土山。山崖。山峦。山川。山路。山头。山明水秀。山雨欲来风满楼(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)。
(二)、形状像山的:山墙(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。亦称“房山”)。
(三)、形容大声:山响。山呼万岁。
(四)、姓。
- 战(zhàn)
战(戰) zhàn(ㄓㄢˋ)
(一)、打仗:战争。战机。战绩。战略。战术。战国(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)。
(二)、泛指争斗,比高下:论战。争战。
(三)、发抖:战抖。寒战。胆战心惊。
(四)、姓。
- 役(yì)
役 yì(一ˋ)
(一)、服兵务,从军:从役。现役。
(二)、战事:战役。
(三)、服劳力之事:劳役。徭役。
(四)、使唤:役使。奴役。
(五)、被役使的人:役夫。役徒。仆役。杂役。
谅山战役相关词语(所含汉字:谅 、山 、战 、役 )
谅山战役相关成语(所含汉字:谅 、山 、战 、役 )
谅山战役其他相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