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古代以黍粒为计量基准。累黍,谓按一定方式排列黍粒以定分、寸、尺及音律律管的长度;同时定合、升、斗、斛以计容量,定铢、两、斤、钧、石以计重量。三者互相参校。见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。
《资治通鉴·隋文帝开皇九年》:“﹝ 郑译 ﹞与 邳公 世子 苏夔 累黍定律。” 明 张煌言 《乡荐经义·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》:“积其空围斯累黍定而规式昭。”
(二)、指极微小之量。
唐 司空图 《成均讽》:“探灵测化,但累黍而无差。” 梁启超 《变法通议·论不变法之害》:“大地万国,上下百年间,强盛弱亡之故,不爽累黍。”
(三)、纍黍:1.累列或累积黍粒。古代计量方法之一种。其法列黍以定分、寸、尺等及音乐律管之长度;累黍以定合、升、斗等容积,铢、两、斤等重量。见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、《宋史·律历志四》。
(四)、谓数量、差距微小之至。
清 周亮工 《书影》卷三:“操舟者日行滩瀨间,巨石森立,矛戟外向,舟触石罅而出,相去纍黍,輒成齏粉。”
(五)、指累积微量。
宋 刘克庄 《初宿囊山和方云台韵》:“累黍功名成未易,跳丸岁月去堪惊。”
古代用黍粒作为计量的基准,累黍就是用一定的方式排列黍粒,或横排,或纵排,成为分、寸、尺及音乐律管的长度,或成为合、升、斗等计量容积或成为铢、两、斤等计算重量;另十黍为一累。
累 léi(ㄌㄟˊ)
(一)、〔累累〕a.连续成串,如“果实累累”;b.颓丧的样子,如“累累若丧家之犬”。
(二)、〔累赘〕a.多余,不简洁,如“文字累累”;b.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,如“负重登高,不胜累累”(“赘”均读轻声)。
黍 shǔ(ㄕㄨˇ)
(一)、〔黍子〕一年生草本植物,叶线形,子实淡黄色,去皮后称黄米,比小米稍大,煮熟后有黏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