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犹依违。迟疑不决。
《国语·晋语三》:“威兮怀兮,各聚尔有,以待所归兮。猗兮违兮,心之哀兮。” 汪远孙 《国语发正·晋语三》:“猗、依一声之转,‘猗兮违兮,心之哀兮’,言欲归 重耳 而不能决,故心哀也。”《汉书·孔光传》:“又 傅太后 欲与 成帝 母俱称尊号,羣下多顺指,言母以子贵,宜立尊号以厚孝道。唯 师丹 与 光 持不可。上重违大臣正议,又内迫 傅太后 ,猗违者连岁。” 颜师古 注:“ 如淳 曰:‘不决事之言也。’猗违犹依违耳。”《新唐书·王珂传》:“ 全忠 击 杨行密 不能克,讽 荆 、 襄 、 青 、 徐 等道请己为都统以讨 行密 ,帝猗违未报。” 宋 陆游 《亲旧见过多见贺强健戏作此篇》诗:“道貌安能希睟盎,世缘但可付猗违。”
猗违 出自《国语·晋语三》,释义为犹依违。迟疑不决。
猗 yī(一)
(一)、美好盛大的样子。晉•陸雲•《高岡詩四首之一》:“瞻彼高岡,有猗其桐。”
(二)、助词。犹“兮”。相当于“啊”,用于句末,表示语气。《詩經•魏風•伐檀》:“坎坎伐檀兮,寘之河之干兮,河水清且漣猗。”
(三)、叹词。常用于句首,表示赞叹。 相当於“啊”。《詩經•齊風•猗嗟》:“猗嗟昌兮,頎而長兮。”唐•王維《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於韋氏逍遙谷讌集序》:“猗哉至理之代也!吾徒可以酒合讌樂,考擊鍾鼓。”
(四)、姓。如春秋時魯有猗頓。
违(違) wéi(ㄨㄟˊ)
(一)、背,反,不遵守:违背。违反。违犯。违法。违抗。违章。事与愿违。
(二)、不见面,离别:久违。
(三)、邪恶,过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