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 唐 末至 宋 ,枢密使不经由中书直行下达的札子,事大者称“宣”,事小者称“头子”。
《资治通鉴·后汉隐帝乾祐二年》:“八月,甲申, 郭威 自 河中 还,过 洛阳 , 守恩 自恃位兼将相,肩舆出迎。 威 怒,以为慢己,辞以浴,不见,即以头子命 保义 节度使、同平章事 白文珂 代 守恩 为留守, 文珂 不敢违。” 胡三省 注:“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,如中书之敕;小事则发头子,拟堂帖也。” 宋 沉括 《梦溪笔谈·故事一》:“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旨,出付中书,即谓之‘宣’……至 后唐 庄宗 ,復枢密使,使 郭崇韜 、 安重诲 为之,始分领政事,不关由中书直行下者,谓之‘宣’,如中书之‘勑’;小事则发头子、拟堂帖也。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,本朝枢密院亦用剳子。” 宋 邵伯温 《闻见前录》卷九:“ 魏公 坐政事堂以头子勾 任守忠 者立庭下,数之曰:‘汝罪当死。’”
(二)、 宋 初枢密院所发差使驿传马匹的一种凭证。
宋 岳珂 《愧剡录·金银牌》:“皇朝符券,皆枢密院主之。旧有银牌,以给乘驛者,阔一寸半,长五寸,面刻篆字曰‘勅走马银牌’,凡五字,首为窍,实以韦带。其后罢之,枢密院给券,谓之头子。”
(三)、见“ 头子钱 ”。
(四)、指画像。
宋 文莹 《玉壶清话》卷三:“ 天章阁 有名臣头子,朕观之甚熟。”
(五)、头目,为首的人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太平天囯·行军总要·点兵号令》:“必须预设号令,使各营头子紧记在心。” 草明 《乘风破浪》三:“他好个人突出,爱当头子的毛病却一直没有改。”
(六)、指某些物品的残馀部分。
沈从文 《三三》:“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,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。”
(七)、方言。头脑;脑筋。
《评弹丛刊·白蛇传·投书》:“如果头子活络,嘴讲来得,真有点三脚猫,那是我要好好派他用场。”
(八)、名词后缀。
王愿坚 《普通劳动者》:“你的腿脚不灵便,从这些筐头子空里穿,不安全,栽倒了咋整?”
头子为古汉语中的词汇,有多重含义,但最主要的释义为领头人,但在特殊时期的文本中,也有其他的解释。
头(頭) tóu(ㄊㄡˊ)
(一)、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:头骨。头脑。头脸(①头和脸;②指面貌;③指面子,体面)。头角( jiǎo )(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)。
(二)、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留头。剃头。
(三)、物体的顶端:山头。笔头。两头尖。
(四)、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:从头儿说起。头绪。
(五)、物体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
(六)、以前,在前面的:头三天。
(七)、次序在前,第一:头等。头生。
(八)、首领:头子。头目。
(九)、方面:他们是一头的。
(十)、临,接近:头睡觉先洗脸。
(十一)、量词,多指牲畜:一头牛。
(十二)、表示约计、不定数量的词:三头五百。
(十三)、(tou)名词后缀(①接于名词词根,如“木头”。②接于动词词根,如“念头”。③接于形容词词根,如“甜头儿”)。
(十四)、(tou)方位词后缀(如“上头”。“里头”。“后头”。)
子 zǐ(ㄗˇ)
(一)、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
(二)、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
(三)、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
(四)、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
(五)、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 dàn )。棋子儿。
(六)、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
(七)、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
(八)、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
(九)、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
(十)、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
(十一)、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
(十二)、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
(十三)、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
(十四)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