陀罗尼经幢
词语解释
陀罗尼经幢 - 简介 陀罗尼经幢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,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,经幢为开元寺的建筑物,后寺废而经幢仍存。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,故称“陀罗尼经幢”。这座经幢全部用花岗岩石雕琢叠砌而成,外观造型酷似塔,所以当地俗称“石塔”。该经幢是唐代的珍贵艺术品。为河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陀罗尼经幢 - 景点概况 陀罗尼经幢原在沁阳县城西北20公里北范村兴福寺内,因寺已不存,1975年运至沁阳县博物馆内。该经幢建造于北宋景祐五年(公元1038年),由礼宾副使、赵州知州王德成督办,赵州人何兴、李玉等人建造。高16.44米,是全国最高大、最完美的一座石经幢,其造型高峻挺拔又秀丽多姿,极具艺术韵味。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经幢用青石雕刻,通高约4.10米,由座、身、顶三部分组成。幢座下部为圆覆莲基座,上部为八角形座面,每角雕一兽头,口衔圆环,环垂丝绸结扎的长帛,每角之间用璎赂相连,其上有覆莲两层,下为帷幔。幢身为八棱形,高1.43米,楷书阴刻“佛顶尊胜陀罗尼经”,后有“大唐开元十有八年”纪年,表明了雕刻年代。纪年后用阴线雕刻六尊佛像。幢顶形似塔刹,分七层,分别雕刻释迦牟尼、普贤菩萨、文殊师利菩萨、伎乐飞天、莲花等,其中七幅会乐飞天雕刻精美,姿态各异,形像逼真,神采飞动。 幢,梵语叫“驮缚若”,意译为幢。幢的本意就是旌幡,原本是中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,为了保持耐久,又将经刻于石柱上叫石幢,后来亦称为经幢。中国石柱刻经始于六朝,而石柱刻陀罗尼经则始于唐初。当时佛教密宗盛行,众信徒认为咒语——陀罗尼包含深奥的经义,倘若有人书写或反复诵念即会解脱他的罪孽,得到极乐。为使陀罗尼经永存,善男信女们便将它刻于上有顶下有座的八棱锥形石柱上,这就是当初较为简单的经幢。宋代以后,经幢造型逐渐复杂,日趋华丽考究,逐渐发展演变成集建筑雕刻艺术、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,陀罗尼经幢就是这样一个突出典型。 陀罗尼经幢 - 建筑结构 经幢结构 陀罗尼经幢坐北朝南,由基座、幢体和幢顶宝珠几部分组成,为八棱多层形式,共七级。最下面是一层边长6.1米的方形束腰式台基,束腰刻有莲花石柱和形象健美的金刚力士和“妇人掩门”雕像,姿态生动自然。台基上是平面八角形须弥座,分为两层,第
词语分字解释
- 陀(tuó)
陀 tuó(ㄊㄨㄛˊ)
(一)、〔陀螺〕一种儿童玩具,呈圆椎形,用绳绕上,然后一拉,使其在地上旋转起来,用鞭抽打旋转不停。
(二)、山冈。
- 罗(luó)
罗(羅) luó(ㄌㄨㄛˊ)
(一)、捕鸟的网:罗网。
(二)、张网捕捉:罗掘(用网捕麻雀,挖掘老鼠洞找粮食。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)。门可罗雀(形容门庭冷落)。
(三)、搜集,招致,包括:罗捕。罗致(招请人才)。网罗。包罗。罗织罪名(虚构罪名,陷害无辜)。
(四)、散布:罗列。
(五)、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:绢罗。
(六)、用罗筛东西:罗面。
(七)、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:罗绮。罗扇。
(八)、量词,用于商业,一罗合十二打。
(九)、同“脶”。
(十)、姓。
- 尼(ní)
尼 ní(ㄋ一ˊ)
(一)、梵语“比丘尼”的简称,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:尼姑。尼庵。削发为尼。
(二)、古同“昵”,相近,亲近。
- 经(jīng)
经(經) jīng(ㄐ一ㄥ)
(一)、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,编织物的纵线,与“纬”相对:经纱。经线。经纶(a.整理过的蚕丝;b.喻政治规划)。
(二)、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(亦作“子午线”):东经。西经。经度。经纬仪。
(三)、作为思想、道德、行为等标准的书,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,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:诗经。易经。经书。经卷。经文。经义。经传( zhuàn )(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)。四书五经。经史子集。黄帝内经。
(四)、治理,管理:经理。经营。经商。经济。经纪。经天纬地。
(五)、通过:经过。经历。经验。经手。经办。经年累月。经久不息。
(六)、禁受:经受。经风雨,见世面。
(七)、常行的,历史不变的:经常。经费。荒诞不经。
(八)、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:经脉。经络。
(九)、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:已经。曾经。
(十)、缢死,上吊:自经。
(十一)、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:月经。经血。
(十二)、古同“京”,数目。
(十三)、姓。
- 幢(chuáng zhuàng)
幢 chuáng(ㄔㄨㄤˊ)
(一)、古代原指支撑帐幕、伞盖、旌旗的木竿,后借指帐幕、伞盖、旌旗。
(二)、〔幢幢〕形容影子摇晃,如“人影幢幢”。
(三)、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:经幢。石幢。
陀罗尼经幢相关词语(所含汉字:陀 、罗 、尼 、经 、幢 )
陀罗尼经幢相关成语(所含汉字:陀 、罗 、尼 、经 、幢 )
陀罗尼经幢其他相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