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指农历正月。
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“一之日觱发” 唐 孔颖达 疏:“《春秋元命包》曰:‘ 周 人以十一月为正, 殷 人以十二月为正, 夏 人以十三月为正。’”《后汉书·陈宠传》:“十三月阳气已至,天地已交,万物皆出,蛰虫始振,人以为正, 夏 以为春。” 李贤 注:“十三月,今正月也。” 宋 洪迈 《容斋续笔·三易之名》:“ 夏 以十三月为正……所谓十三月者,承十二月而言,即正月耳。”参见“ 三正 ”。
(二)、指 殷商 所置闰月。因其都放在岁末,故称。
《史记·历书》“十二无大餘” 唐 司马贞 索隐:“岁有十二月,有闰则云十三月。”按,“十三月” 殷 墟卜辞中常见。
十 shí(ㄕˊ)
(一)、数名,九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拾”代)。
(二)、表示多、久:十室九空。
(三)、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成。
三 sān(ㄙㄢ)
(一)、数名,二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叁”代):三维空间。三部曲。三国(中国朝代名)。
(二)、表示多次或多数:三思而行。三缄其口。
月 yuè(ㄩㄝˋ)
(一)、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(亦称“月亮”、“月球”):月光(月球反射太阳的光)。月蚀。
(二)、计时单位:一月。月份。岁月不居(时光不停地流逝)。
(三)、按月出现的,每月的:月刊。月薪。
(四)、形状像月亮的,圆的:月饼。月琴。
(五)、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:月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