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刻葫芦

词语解释

兰州刻葫芦,起源于魏晋。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,自魏晋起,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。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、印度。详细解释 简介 商人便接踵西行。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,大量丝帛锦绣通过兰州不断西运,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。魏晋时,东西商业往来不断,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,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。5~6世纪时,南北朝分立,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 。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,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、商人常集于金城兰州,金城兰州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,金城中也聚集着不少胡商。因此金城兰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地之一。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(盛水用的),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画面和文字出售,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。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,始称兰州。自汉至唐、宋时期,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,出现了丝绸西去、天马东来的盛况,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,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,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时候兰州刻葫芦除了盛水用的以外,工匠们开始刻“药葫芦”。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,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,把大量的西域葫芦运到兰州,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。 到了唐贞观年间称葫芦为匏器和瓠,当时兰州刻葫芦雕刻技艺已很精巧。据《隋荫刻缉》记载,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,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,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或花纹图画 。兰州葫芦雕刻的发展与鸡蛋葫芦的发现、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。隋唐宋元时期,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之所以文字简短,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匏器和瓠有关,与当时葫芦仍以形状有关。隋唐时期兰州丫腰葫芦做为“药葫芦”中药铺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,葫芦上刻有“药”字,但这药葫芦内通常是空的。中药铺里摆的一部分大药葫芦和瓷罐内分别放有炮制好的中药,有淮山、白术、茯苓、虫草、人参、灵芝、鹿茸片、肉桂、蚕蛹、淫羊藿、补骨脂、益智仁、杜仲、吐丝子、枸杞、何首乌、熟地黄、山萸肉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酸枣仁、麦门冬、五味子、朱砂、三七、龙骨、炙甘草、蛤蚧、河车、黄芪等,药葫芦上刻有药名和药性赋或汤头歌。 信息 李继迁,银州(今陕西省榆林县南)人。祖先为拓跋氏,唐朝时因参预镇压黄巢起义,被赐姓

词语分字解释

  • (lán)

    兰(蘭) lán(ㄌㄢˊ)

    (一)、指“兰草”和“兰花”:兰艾(“兰花”和“艾草”,喻君子和小人)。兰谱(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,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。兰有香味,喻情投意合)。兰摧玉折(喻贤人夭折,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死)。

    (二)、古书上指“木兰”。

    (三)、古同“栏”,家畜圈( juàn )。

    (四)、古同“斓”,斑斓。

    (五)、姓。

  • (zhōu)

    zhōu(ㄓㄡ)

    (一)、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,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(后多用于地名):州县。杭州。

    (二)、中国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: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。

  • (kè)

    kè(ㄎㄜˋ)

    (一)、雕,用刀子挖:刻本(雕版印成的书本)。刻石。刻字。刻板。刻舟求剑。

    (二)、古代用漏壶记时,一昼夜共一百刻。今用钟表计时,一刻等于十五分钟:五点一刻。

    (三)、时间:此刻。即刻。顷刻(极短时间)。时刻。刻不容缓。

    (四)、形容程度极深:深刻。刻意。刻骨(感受深切入骨)。刻苦。

    (五)、不厚道:刻毒。刻薄。尖刻。苛刻。

    (六)、同“克”。

  • (hú)

    hú(ㄏㄨˊ)

    (一)、〔葫芦〕a.一年生草本植物,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,可以盛酒或供观赏;b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

    (二)、大蒜的别称。

  • (lú)

    lú(ㄌㄨˊ)

    (一)、〔芦苇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多生于水边,茎中空,茎可编席,亦可造纸。简称“芦”,如“芦花”、“芦根”、“芦笛”、“芦席”、“芦荡”;亦简称“苇”,如“芦丛”、“芦塘”、“芦箔”、“芦荡”。

    (二)、姓。

兰州刻葫芦相关词语(所含汉字: )

兰州刻葫芦相关成语(所含汉字: )

兰州刻葫芦其他相关

按拼音查词语

ABCDEFGHJKLMNOPQRSTWXYZ
©2025 小娃子  版权所有  小娃子 育儿生活实用查询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