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曲调。
冰心 《寄小读者》十一:“梦见 冰仲 肩着四弦琴,似愁似喜的站在我面前,拉着最熟的调子--‘我如何能离开你?’” 王西彦 《夜宴》六:“一到酒足的时候,就会开腔唱《孟姜女哭夫》,调子极其凄楚动人。”
(二)、说话的声调和节奏。
朱自清 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:“但那生涩的,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,粗率不拘的感觉,也正可快我们的意。” 巴金 《家》二十:“ 周氏 说话,调子本来很快,她接连地说下去没有一点顿挫。”
(三)、喻论调。
梁启超 《国产之保护及奖励》:“漂亮点的便贩些‘主义’来谈谈,调子越唱得高,锋头越出得足。” 毛泽东 《国民党反动派由“呼吁和平”变为呼吁战争》:“‘以拯救人民为前提’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英雄好汉们,一到二月上旬,和平的调子就突然低落下去。”
(四)、文章中或说话时所带的某种情绪。
巴金 《<巴金选集>后记》:“我的作品中会有忧郁悲哀的调子,就是从这种心境产生的。” 王西彦 《病人》:“在 郝立明 先生的话里,原来那种自我嘲弄的调子,也已经逐渐消失。”
(五)、气氛情调,色彩光线。
阿英 《盐乡杂信》一:“久已生活在都会紧张空气里的我,突然的跑到这调子完全相反的海滨的盐乡的 澉浦岬 来。” 于敏 《西湖即景》:“云气滃滃蒙蒙,一派淡灰色的调子。”
1、说话时夹带的某种情绪。2、音乐中为曲调的口语化描述。3、美术中指物体在受光情况下所显现出来的素描因素。明暗与调子—物体的形象在光的照射下,产生了明暗变化。光源一般分为自然光、阳光、灯光(人造光)。光的照射角度不同、光源与物体的距离不同、物体的质地不同、物体面的倾斜方向不同、光源的性质不同和物体与画者的距离不同,都将产生明暗色调的不同感觉。在学习素描时,掌握物体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非常重要,物体明暗调子的规律可归纳为“三面五调”。调子是指画面不同明度的黑白层次,也就是面的深浅程度。对调子的层次要善于归纳和概括,不同的素描调子体现不同的个性、风格、爱好和观念。在三大面中,根据受光的强弱,形成了五个调子。除了亮面的亮调,灰面的灰调和暗面的暗调之外,暗面由于环境的影响又出了“反光”;另外在灰面与暗面交界的地方,既不受光源照射,又不受反光影响,因此挤出了一条最暗的面,叫“明暗交界”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五大调子”,如图8—2所示。实际绘画过程中,调子还要更丰富。初学时首先要把这五种调子把握好。在画面中树立调子的整体感,即画面黑、白、灰的关系,运用好几大调子来统一画面,表现画面的整体效果。
调(調) tiáo(ㄊ一ㄠˊ)
(一)、搭配均匀,配合适当:调和。调谐。风调雨顺。饮食失调。
(二)、使搭配均匀,使协调:调配。调味。
(三)、调停使和解(调解双方关系):调停。调处。
(四)、调剂:以临万货,以调盈虚。
(五)、调理使康复:调养。调摄。
(六)、调教;训练:有膂力,善调鹰隼。
(七)、挑逗;戏弄:调笑。调情。调戏。酒后相调。
子 zǐ(ㄗˇ)
(一)、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
(二)、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
(三)、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
(四)、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
(五)、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 dàn )。棋子儿。
(六)、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
(七)、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
(八)、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
(九)、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
(十)、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
(十一)、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
(十二)、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
(十三)、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
(十四)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