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胡

词语解释

拼音:tǔ hú 简介 土胡,壮族弓拉弦鸣乐器。因使用土生土长的材料自制而得名。民间又称母胡或厚胡。形制独特,音色浑厚,多用于合奏或伴奏。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各县和云南省文 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。 形制结构 外观独特的土胡,琴首有如三弦,琴杆圆柱形,琴筒似天琴。多为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土法制作,采用干透的一节大肚葫芦从细端切去,或两节葫芦由中间切开,使用葫芦底段,切口处作为筒前口,其上蒙以蛇皮为面,成为两端稍小、中间略大的半球形筒身,筒长8厘米~10厘米、最大直径12厘米~16厘米、面径8厘米~10厘米,葫芦底(筒后端)常雕刻以五角星或花瓣形音窗。琴头、琴杆用一整块红椿木、桑木或松木制作,全长80厘米~90厘米。琴首与三弦头相似,呈方柱形,顶端稍向后弯,下方开有长方形弦槽,左右两侧各置一轴。弦轴木制,圆锥形,轴长10厘米,轴柄刻有直条瓣纹。琴杆呈圆柱形,上端(与琴头相接处)设有山口支弦,无千斤,下端装入琴筒并外露系弦。皮面中央偏上方置木制空心琴马。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。近年来,琴筒下方增置琴托。琴弓用细竹、火果木制作弓杆,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,弓长70厘米左右。 演奏方法 演奏时采用坐姿,将琴筒(或琴托)置于左腿上或夹于两膝间,琴杆直立,左手持琴,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和小指按弦,右手执马尾弓沾松香夹于两弦间拉奏。土胡按五度关系定弦为 a、e1或d1、a1,合奏音域a—a2,有两个八度;为[u剧[/奏时常用音域a—a1。 发音坚实、音色浑厚,属于中音拉弦乐器。常用于壮族“八音”乐队合奏或为壮剧伴奏,平时也可拉奏自娱。在壮剧伴奏中,它是配合高音乐器[u骨胡[/用的中音乐器。马骨胡发音高,俗称“公胡”,土胡发音低,俗称“母胡”或“厚胡”(音色浑厚)。乐队中使用两支土胡时,定弦各不相同,俗称“正胡”或“反胡”。土胡常于民族节日或民间喜庆场合使用,但它没有专用曲牌,所奏乐曲多为壮剧曲牌,曲目与马骨胡相同。土胡擅长演奏流畅抒情、委婉如歌的旋律。它与马骨胡八度齐奏《乖嗨咧》,音色协调一致、丰满厚实,具有一定的表现力。

词语分字解释

  • (tǔ)

    tǔ(ㄊㄨˇ)

    (一)、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:土壤。黄土。

    (二)、疆域:国土。领土。

    (三)、本地的,地方性的:故土。

    (四)、民间生产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方(民间流传的药方,亦称“偏方”)。

    (五)、不合潮流:土气。

    (六)、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

    (七)、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。

    (八)、中国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于青海省:土族。

    (九)、姓。

  • (hú)

    胡(鬍) hú(ㄏㄨˊ)

    (一)、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:胡人。胡服。胡姬(西域出生的少女)。胡越(“胡”在北方;“越”在南方,喻疏远、隔绝)。

    (二)、泛指外国或外族的:胡椒。胡瓜(黄瓜)。胡琴。胡笳(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)。

    (三)、乱,无道理:胡来。胡闹。胡吹。胡言乱语。

    (四)、文言疑问词,为什么,何故:胡不归?“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

    (五)、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:胡须。

    (六)、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:“狼跋其胡。”

    (七)、巷、小街道称“胡同( tòng )”(用作巷名时,“同”读轻声不儿化)。

    (八)、姓。

土胡相关词语(所含汉字: )

土胡相关成语(所含汉字: )

土胡其他相关

按拼音查词语

ABCDEFGHJKLMNOPQRSTWXYZ
©2024 小娃子  版权所有  小娃子 育儿生活实用查询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