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谓庇护坏人。比,勾结,庇护。
《国语·齐语》:“於子之乡,有不慈孝於父母,不长悌於乡里、骄躁淫暴、不用上令者,有则以告。有而不以告,谓之下比,其罪有五。” 韦昭 注:“比,阿党也。”《鹖冠子·王铁》:“善者不显,命曰蔽明;见恶而隐,命曰下比。” 宋 王安石 《贺韩魏公启》:“某久于庇赖,实预甄收,职在近臣,欲致尽规之义;世当大有,更怀下比之嫌,用自絶于高閎,非敢忘于旧德。”
xià bǐㄒㄧㄚˋ ㄅㄧˇ下比谓庇护坏人。比,勾结,庇护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於子之乡,有不慈孝於父母,不长悌於乡里、骄躁淫暴、不用上令者,有则以告。有而不以告,谓之下比,其罪有五。” 韦昭 注:“比,阿党也。”《鹖冠子·王铁》:“善者不显,命曰蔽明;见恶而隐,命曰下比。” 宋 王安石 《贺韩魏公启》:“某久于庇赖,实预甄收,职在近臣,欲致尽规之义;世当大有,更怀下比之嫌,用自绝于高闳,非敢忘于旧德。”
下 xià(ㄒ一ㄚˋ)
(一)、位置在低处的,与“上”相对:下层。下款。
(二)、等级低的:下级。下品。下乘(佛教用语,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)。下里巴人(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,常与“阳春白雪”对举)。
(三)、方面,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
(四)、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卷。下次。下限。
(五)、由高处往低处,降落:下山。下车。下马。下达。
(六)、使降落:下半旗。下棋。
(七)、进入:下海。
(八)、投送:下书。
(九)、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:下班。下课。
(十)、谦辞:在下。下官。
(十一)、颁布:下令。
(十二)、攻克:攻下。
(十三)、卸掉:下货。把他的枪下了。
(十四)、用,投入精力:下工夫。
(十五)、退让:争执不下。
(十六)、做出判断:下结论。
(十七)、量词,指动作次数:打三下。
(十八)、用在名词后边(①表示在里面,如“心下”、“言下”;②表示当某个时节,如“节下”、“年下”)。
(十九)、用在动词后边(①表示关系,如“教导下”、“培养下”;②表示完成或结果,如“打下基础”;③与“来”、“去”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,如“走下去”、“停下来”)。
(二十)、少于:不下二百人。
(二十一)、动物生产:鸡下蛋。
比 bǐ(ㄅ一ˇ)
(一)、较量高低、长短、远近、好坏等:比赛。比附。对比。评比。
(二)、能够相匹:今非昔比。无与伦比。
(三)、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:三比二。
(四)、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、分数等关系:比例。比值。
(五)、譬喻,摹拟:比如。比方。比兴( xìng )(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。“比”是譬喻;“兴”是烘托)。比画。比况(比照,相比)。
(六)、靠近,挨着:比比(一个挨一个,如“比比皆是”)。比肩继踵。比邻。鳞次栉比。
(七)、和,亲:比顺。
(八)、及,等到:比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