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古代对男子的敬称。某,指姓氏。
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司正升相旅,曰:某子受酬。受酬者降席。” 郑玄 注:“某者,众宾姓也。” 贾公彦 疏:“以某在子上,故知是众宾姓也。”《墨子·旗帜》:“建旗其署,令皆明白知之,曰某子旗。” 汉 刘向 《说苑·至公》:“ 孔子 为 鲁司寇 ,听狱必师断,敦敦然皆立,然后君子进曰:‘某子以为何若,某子以为云云。’又曰:‘某子以为何若?’某子曰:‘云云。’辩矣,然后君子几当从某子云云乎。”
某 mǒu(ㄇㄡˇ)
(一)、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、地、事、物等:某人。某处。某国。
(二)、自称(代替“我”或名字):某姓李。
子 zǐ(ㄗˇ)
(一)、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
(二)、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
(三)、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
(四)、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
(五)、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 dàn )。棋子儿。
(六)、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
(七)、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
(八)、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
(九)、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
(十)、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
(十一)、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
(十二)、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
(十三)、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
(十四)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