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 唐 代诏敕用黄纸,凡有更改,仍用黄纸贴在上面,叫做“贴黄”。
宋 叶梦得 《石林燕语》卷三:“ 唐 制:降敕有所更改,以纸贴之,谓之贴黄。盖敕书用黄纸,则贴者亦黄纸也。”
(二)、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,摘要另书于后,叫做“贴黄”。
宋 叶梦得 《石林燕语》卷三:“今奏状札子皆白纸,有意所未尽,揭其要处,以黄纸别书於后,乃谓之贴黄。” 宋 陆游 《代二府与夏国主书》:“贴黄:前件事宜,臣等虽已面陈,缘利害至大,陛下反覆省览,故敢輒具此奏。”
(三)、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,黏附在奏疏后面,叫做“贴黄”。
清 顾炎武 《日知录·贴黄》:“﹝ 崇禎 ﹞命内阁为贴黄之式,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,不过百字,黏附牘尾,以便省览。”
贴黄是削取竹筒内壁约2mm厚的黄色表层(黄片),经煮压后,粘贴在木胎的器物上的汉族竹刻工艺品。其表面或为光素,或镌刻花纹,贴黄是竹刻中的独特品种。又称竹黄、翻黄、反黄、文竹等。
贴(貼) tiē(ㄊ一ㄝ)
(一)、粘,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:贴金。粘贴。剪贴。
(二)、靠近,紧挨:贴近。贴切(密合、恰当、确切)。贴心。
(三)、添补,补助:补贴。津贴。倒( dào )贴。贴息(用期票调换现款时付出利息)。
(四)、同“帖”。
(五)、传统戏剧角色名:贴旦(次要的旦角。简称“贴”)。
黄 huáng(ㄏㄨㄤˊ)
(一)、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:黄色。黄昏。牛黄。黄澄澄。信口雌黄。
(二)、特指中国黄河:黄灾。治黄。黄泛区。
(三)、指“黄帝”(即“轩辕氏”,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):黄老(黄帝和老子)。炎黄子孙。
(四)、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:事情黄了。
(五)、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