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、文辞、言词的义理。
南朝 梁 沉约 《内典序》:“而经记繁广,条流舛散,一事始末,袠理卷分,或词义离断,或文字互出。” 唐 李德裕 《近世节士论》:“ 魏生 为酷吏所逼,终不詘服,词义雅正,有古人之风。”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一》:“ 宋 儒不攻《孝经》,词义明显。”
(二)、文词和义理。
《隋书·杨素传》:“帝命 素 为詔书,下笔立成,词义兼美。帝嘉之。” 宋 朱熹 《答严居厚书》:“昨见所论三子具体而微,似未免太徇时好,然务为奇险,反使词义俱不通畅。”
(三)、语言学术语。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,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。
词义:包括词的本义、引申义、比喻义。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。以本义为出发点,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,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,这就是词的引申义。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、客观性和民族性。
词(詞) cí(ㄘˊ)
(一)、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:词汇。词书。词典。词句。词序。词组。
(二)、言辞,话语,泛指写诗作文:歌词。演讲词。誓词。词章。词律(文词的声律)。
(三)、中国一种诗体(起于南朝,形成于唐代,盛行于宋代。本可入乐歌唱,后乐谱失传,只按词牌格律创作):词人。词谱。词牌。词调( diào )。词韵。词曲。
义(義) yì(一ˋ)
(一)、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:正义。义不容辞。义无反顾。仗义直言。
(二)、合乎正义或公益的:义举。义务。义愤。义演。见义勇为。
(三)、情谊:义气。恩义。义重如山。
(四)、意思,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:意义。含义。释义。微言大义。
(五)、指认为亲属的:义父。
(六)、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:义齿。义肢。
(七)、姓。